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海丝商报:南安移风易俗,节俭办红白喜事,树立文明新风

2024-06-24 00:24:5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海上丝路商报》(ID:haisishangbao)由福建日报社与南安市委、市政府联合创办,是我国第一份以“海上丝绸之路”命名的报纸。

杏陈镇的婚礼习俗_杏陈镇镇长_杏陈镇有多少个村

放鞭炮以示礼节,设宴以表谢意……如此节俭办婚丧嫁娶,在以往的南安村民心中必定会引来议论。但如今,这样的情况在南安已是司空见惯。村民们比的不再是办了多少宴席,而是做了多少善事。

人伦负担减轻了,文明新风树立了起来,这一转变得益于南安市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

随着“婚丧嫁娶新、丧葬简朴、无宗教仪式”活动不断深入人心,在南安村落、社区里,大办婚礼、炫富等落后风俗习惯越来越少;健康向上的文化新元素不断丰富村民生活;公益捐赠不断投入到公共项目建设中……

文明之风吹来,给整座城市带来春天的色彩。在南安,移风易俗工作已全面启动,一股清新的文明之风正在吹拂。

杏陈镇的婚礼习俗_杏陈镇镇长_杏陈镇有多少个村

重阳节这天,仑仓元美村当地精英人士出资举办“长寿宴”,为村里的老人庆生。

用好关键人才

“一个协议、四次会议”生效

改变风俗习惯,关键在人,关键在人。

下美镇金山村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农村要文明,必须移风易俗。只有彻底改变不良风俗,文明才能在基层扎根。”金山村老年协会会长吴金斗与老伙伴们在村里开展了一场移风易俗运动。

吴金斗是一名老党员,十多年前从小学校长岗位上退休,他最挂念的还是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以前金山村每年农历七月举行‘普渡’,八月举行‘重普’,两次仪式过后,很多村民就没有钱给孩子交学费了。”吴金斗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吴金斗组织村里其他老党员,说服多名老人在“普渡”前几天堵住村口,不让流动摊贩进村。“他们凌晨两三点就到了,也没人抱怨。”吴金斗说,除了强制措施外,他们还编了一首顺口溜,在全村传唱。每年能为村民节省30多万元“普渡”费用。

取得初步胜利后,以吴金斗为会长的村老人协会立即带头建立“一个协议、四个会”,充分发挥老年人的影响力,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制定村规民约,提倡新婚简丧,严禁“普渡”、“佛诞”、“重葬”等封建迷信活动。

杏陈镇有多少个村_杏陈镇的婚礼习俗_杏陈镇镇长

什么是“一约四会”?“一约四会”是村规民约和村民委员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爆竹会、红白会的简称,是改变落后风俗习惯、促进农村风俗转变、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村民自治制度。截至目前,全市村(社区)“一约四会”覆盖率已超过90%,100%的村(社区)将风俗转变纳入村规民约。“‘一约四会’的建立,充分发挥了村民的议事、讨论、发言权,有效提升了村民自治能力,成为风俗转变、乡村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市委文明办主任黄金土说。

杏陈镇镇长_杏陈镇有多少个村_杏陈镇的婚礼习俗

英都岷山村把迁徙节省下来的钱投入到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中。

“村里制定建立‘一约四会’,确实减轻了我的生活负担,再也不用为了面子而隆重办丧事,省心省事,还能带出一股新风气。”村民吴先生说,以前,人家出殡,习俗是隆重办丧事,有送葬队伍、辟邪酒等。但现在,村里的红白会直接接管送葬队伍,送葬队伍由村民自发组织,宴请宾客也坚持四菜一汤。

在移风易俗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村民自发自治的不仅仅是金山村​​。为推动移风易俗,英都镇良山村修订了《村规民约》,提倡村民少燃放烟花爆竹,婚丧喜庆从简。身为党员、村干部的洪良德带头拥护新《村规民约》。

按照当地风俗,亲朋好友办婚礼要买烟花爆竹给主人家增添热闹。婚礼前,洪良德提前和亲朋好友沟通,决定不买烟花爆竹,而是用省下来的钱给村里装路灯。后来,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共同设立义卖箱,用买烟花爆竹的钱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

专注于关键的事情

破旧立新,改掉坏习惯

杏陈镇镇长_杏陈镇有多少个村_杏陈镇的婚礼习俗

柳城街道下都社区将利用迁徙节省下来的钱举办广场舞会。

南安立足闽南地区特点,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瞄准宗教事务、婚丧嫁娶“三大盛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主题活动遍地开花。

今年重阳节前夕,仑仓镇元梅村元梅小学,当地名人李汉东为1050名60岁以上老人提前摆设了115桌“寿宴”庆重阳。这已是元梅当地名人举办“寿宴”的第四年。元梅村老年协会还向80岁以上老人发放了共计1.52万元重阳节慰问金。

“现在,我们很乐于用办酒席的钱招待村里的老人。”元美老年协会会长李宗连说,往年,由于村里经济能力有限,老年协会只能在重阳节给老人送些小礼物。2014年,作为老年协会会长,李宗连自掏腰包办酒席,请老人吃顿饭过节。这份善意被在外辛苦打拼的村民知道,他们也表示愿意参加一年一度的敬老活动。

经过创新,村民举办“佛诞”宴的现象逐渐减少,逐渐以健康文明的庆祝方式代替佛诞。“寿宴”是一项重大创新,既能改善邻里关系,又能孝敬长辈,一举多得。

南乐悠悠、锣鼓齐鸣……每月初一,水头镇仁福村东岭自然村都会组织村民自发组成各种方阵,为村民献上精彩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他们还把每月初一定为村里的文化活动日,演出场地设在老年活动中心,邀请全体演员和观众一起聚餐。

杏陈镇有多少个村_杏陈镇镇长_杏陈镇的婚礼习俗

“看到民俗活动变成文化活动,村民们也乐在其中。”东岭村老年协会主席蔡文东告诉记者,移风易俗,不仅要减少不必要的铺张浪费,更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农村社区文明新风。

在南安市下美镇西山村,上千名村民围在村里新建成的灯光篮球场旁。每年重阳节,西山村都会举办重阳节和“金蒲”篮球邀请赛。

西山村党支部书记付玉峰表示,把普渡节改成篮球赛,符合移风易俗、提倡朴素的民间节日精神,避免铺张浪费,也有利于全民健身,受到村民的支持。“把普渡节改成篮球赛,能为村民节省三四百万元。”不少村民说:“但普渡节,不请客人喝酒,还是热闹热闹的。”

“每年下半年,各乡镇不同区域都会举办‘佛诞’‘普渡’等民俗活动。”黄金土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市移风易俗工作成效显著,村民积极响应不举行宗教仪式、办婚礼新规、办丧事从简等举措。同时,“废普渡”也有新突破,如下梅金山村把佛诞改为文体节,文明新风向不断向好方向发展。

这样的创新举措在南安并不鲜见。近年来,南安市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推出了“百姓书屋”共建联盟、千人签名承诺、集体参观学习、发放移风易俗纪念品等丰富多彩的移风易俗专项活动。还将民俗活动简单化,将民间节日变成文化节、体育节,以不同形式响应移风易俗号召,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以家庭“小和谐”渗透社会“大气候”,进一步扩大了南安移风易俗工作的影响力。

“以前村民很少有机会看到大型文艺演出,现在形式创新,原来佛诞还可以这样过。”改变习俗,村民们省了钱,还丰富了思想。洞田镇洞田村甘露坑村农民范贵先感慨地说。

花礼金

为慈善事业存钱

如今,这股移风易俗的“春风”已吹进南安人心中。“婚礼新办、葬礼从简、不举行宗教仪式”早已成为南安居民生活中的自觉行动。不仅因为居民们脑子里有一笔清清楚楚的经济账,更因为省下来的钱用在了刀刃上。

杏陈镇有多少个村_杏陈镇镇长_杏陈镇的婚礼习俗

凤州镇苏雅村金山小学的孩子们在足球场上踢球。修建这块人工草皮足球场的费用是村民们改变习惯节省下来的。

丰州镇苏雅村村委会主任林建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苏雅村每年要办5次佛诞,每逢佛诞,都会搭台演戏,家家户户大摆筵席,多的有四五十桌,少的只有二十几桌,一年的花费至少在2.5万元以上,全村5个自然村一年的花费至少在200万元以上。5年前,该村实行“不办佛诞,简办丧事”的政策,实施后,佛诞基本不花钱,丧葬最多花一两万元。5年来,村里已节省了数千万元。

如果一个村这样做,全市通过改变习俗能省多少钱?记者从南安市文明办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市28个镇(街道、开发区)仅通过不举行宗教仪式就节省了7000多万元。

村民们把省下来的钱都花在了“关键的东西”上。

“移风易俗是大好事,省下来的钱可以做慈善。”这是石山镇社一村村民的共识。今年8月,社一村村民叶培发91岁的母亲去世,他和弟弟主动提出办简单葬礼,并向村十四慈善基金会捐款2万元,向村十四组捐赠20台电风扇,免费供村民使用。据介绍,按市场价算,电风扇一天租金20元,租3天60元。免费提供这些电风扇用于葬礼,能帮村民省下一大笔钱。这在社一村屡见不鲜。 该村推进移风易俗四年来,共收到村民和当地知名人士积攒的数百万元捐款,全部用于村里公共项目建设。

杏陈镇有多少个村_杏陈镇镇长_杏陈镇的婚礼习俗

今年1月,胜新镇满山红村老年活动中心落成,内设健康服务室、居家养老服务站、南音活动室、警务室、图书阅览室等。满山红村老年协会会长薛龙水说,老年活动中心总投资160多万元,其中一部分是村民改俗攒下的钱捐建的。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村里老人休息、娱乐的好去处。

“我们平时就来这里打牌、看报、聊天,每周二、周五,7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以来这里吃免费午餐。”村民尤阿波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省下来的钱有了更好的用途,大家都把钱捐给了村里的公益事业。官桥镇洞头村八十多岁的陈祖廷没有办寿宴,而是为村里的贫困户和老人捐了6万元;当地知名人士张继木办了一场简单的婚宴,省下5万元捐给了学校建设;下美镇金山村的当地知名人士,办了简单的红白喜事,省下6万元,还资助了金山幸福养老院;柳城街道杏联村用省下的钱为孩子们办了暑期“夏令营”;金桃石林村用办一场简单的佛诞庆典省下的钱,升级了村里的道路……这样的例子在南安不胜枚举,“不比财富,比慈善”成为一种新风尚。

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感越来越强,风俗习惯的改变,给南安带来了一股股清新正气。

简短评论

改变风俗习惯,从“三碗面”开始

我们正在改变风俗习惯,改变的是旧习惯、坏习惯。

然而,随着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旧习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反而有死灰复燃的迹象。归根结底,这和我们骨子里固有的竞争心态密不可分。种类繁多的旧习消耗了宝贵的公共资源,误导了人们追求正确信仰的欲望,偏离了价值理性的轨道,由此衍生的连锁效应,大多是负面大于正面、负面大于正面、恶性大于良性。

推动移风易俗、革除不正之风,不仅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之计,也是一件必须立即着手的急务。

林语堂先生曾提出“面子、缘分、恩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大女神”。在很多人眼中,“面子”已经成为一种相对复杂的相处方式,构成了中国人生活中的“三碗面”——面子、场面、情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中国是熟人社会,这种面子不仅看得见,而且能用,是一个人的资源、身份。”所以,移风易俗之难,在于这是一场根深蒂固思想的自我革命,难就难在这种看不见硝烟的特殊战场。它迫切要求我们善于对症下药,因人制宜,净化风俗的积淀,使广大民众的“面子”更加清爽干净,“场面”更加朴实健康,“情分”更加理性舒畅。

移风易俗,旗帜鲜明、气势汹汹地向“三碗面”“宣战”,需要尽最大努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最大限度汇聚各方面智慧资源。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移风易俗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敢于“亮剑”。要有顶层设计、有工作部署、有部门落实、有能人助力、有群众参与,形成“一声号召,百声响应”的群众性思想更新观念革命。

“天下难事,必从易做起,天下大事,必从细做起。”移风易俗必须找准切入点。一方面,要继续下大力气,重点治理“大婚、多喜事、重丧事、专神”等问题,大力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和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典型问题整改;另一方面,要把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以创建“和谐村(社区)”为抓手,深入开展“家园+文化”活动,传承闽南优秀家风家训,建设惠及民生的“人民书屋”,繁荣壮大社会公益事业,让群众享受移风易俗的丰硕成果,增强移风易俗的获得感。

移风易俗,必须长期努力,通过宣传形成声势。“好雨知时节,春雨不期而至,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使宣传产生实效,必须保持舆情的存在和宣传接触的频率,使传播对象群众在熟悉中逐渐减少排斥感。所谓“风起不终朝,雨落不终日”,正所谓如此。要围绕移风易俗这个主线开展宣传工作,从正面舆情宣传的角度树立一批典型。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编撰顺口溜、闽南“四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研究制定“村规民约”,将古宅改造为农村文化馆,宣传建设良好家风和家庭培训中心。 只有这样,多途径、多措并举破除“三碗面”旧风旧习才能取得预期成效,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才能有实质性的新突破,广大群众也才能开心享受到党委、政府移风易俗的甜蜜果实。(南伟宣)

结束

记者:苏明明、庄晓莉、陈亮亮

李祥文/摄

搜索